“大人可否对画作描述一番,我或可为大人稍作解释。”
“是法非法非非法,形于相异,溯于因同罢了。”
“哦?大人知?”
对裴霓霞的最后一句,秦疏桐确有想法:“我对佛学并无研究,只是看许多人拜佛,都说是求来生福报,但如果一个人的果报要在来世才应验,那今生为善又能如何?作恶又能如何?来生缥缈,并不可知,今生之人无法求证果报在来生应验与否。《观经》中没有说明未生之怨何来,又何来因果回?频婆娑罗王与韦提希何辜,阿阇世之举没有前因,便是罪大恶极,难要世人寄希望于他来世偿还罪业么?”
“是。”
“大人沉默良久,是在思这个故事么?”
裴霓霞了然,继续:“《观经》的其中一疏注中提到‘未生’之意乃与频婆娑罗王先时于毗富山猎鹿无获,后杀一仙人有关,那仙人后来就转生为阿阇世太,故而意为生前便结有怨恨。据大人所述,在佛窟作‘未生怨’的画师应当又对故事作了扩展。照画作,这个故事该是国王夫妇年老求,请来相师卜卦,相师告知他山中有一修行者,再有数年便会寿终,而后托生为国王之。国王本该等修行者依天命寿终,但他求心切,便派人断绝山中路,修行者不得,终至饿死。结果修行者死后王后依旧无,相师再卜后得知天时未至,修行者先行转生为兔,国王听后又派人将山中兔全都钉死。此后不久,王后果然有,生一即是阿阇世太。原本的故事中未言明阿阇世如何置其父,据大人手中画作来看,太是将国王钉死的。所以佛家说因果回,大抵如此。”
“那小知‘未生怨’么?”
“那我便只说‘未生怨’的故事。在原本的《观经》中,‘未生怨’只是引‘十六观’的一个简短故事,说的是揭陀国的太阿阇世幽禁其父频婆娑罗王之事,其母韦提希偷偷运送给国王,后被太一同幽禁,太言其母‘与贼为伴’,本弑母,被两位臣劝住后,太继续幽禁母亲,韦提希悲痛万分,遥拜灵鹫山,世尊释迦牟尼便来为其开示十六观之观想,说明依此法门修行便可解脱苦海、证得菩提。”
裴霓霞详细解释:“佛经中有一经典名为《无量寿经》,亦称《佛说无量寿经》,另有一对此经典扩充阐述的经文,名为《观无量寿经》,亦称《十六观经》。‘十六观’便于此,而‘未生怨’是引‘十六观’的一个故事。想来大人应是对‘未生怨’兴趣,而不是修习十六观想。”
本章尚未读完,请击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裴霓霞有意回避,秦疏桐本也不想穷追猛打,只是他对裴霓霞隐隐生一忧心才追问了此事,她不愿说才是正常,但忽闻裴霓霞此语,秦疏桐一个闪念:“小参佛?”
裴霓霞想不到他会问这么一句,意识摸了摸左腕的银镯:“略知一二。”
裴霓霞又:“《观经》应言而未言,望文生义之人自然就会产
秦疏桐将两轴画的容提纲挈领地描述给裴霓霞,裴霓霞听后即:“这两轴画,其中一轴画的是‘未生怨’的故事,而另一轴是‘十六观’之经变图景。”
裴霓霞讲述时秦疏桐听得神,他想到,白淙说过不喜这些诗画文墨的东西,晏邈送这些画给白淙时,必然想到白淙有机会便会拿给他看,只要他看了,必要探究这故事原委,现在他也确实这么了。那晏邈这是又给了他一个隐喻。
“我并不知,是先前有一……同侪,得了两轴画,据说是画师从佛窟上摹,容是一个叫‘未生怨’的故事,辗转到我手中。”
这丫鬟忠心,领命后即走远。
秦疏桐:“但我所见画作,不止如此简略。”
“裴小的动机,与方才发生之事有关么?”
裴霓霞有些意外,更觉前人有趣:“有人说过秦大人你的直觉很锐么?”这话已表明秦疏桐言中,但裴霓霞又:“说是有关,又算无关。”
一句意料之外的回应。
裴霓霞怔然,笑:“大人对佛理之悟比我更。”
裴霓霞脱而画作之名,秦疏桐便知她的“略知一二”是谦辞。
“这机锋我参不透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