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精品其他
  3. 重现:韩少功的读史笔记
  4. 第26章 历史:流变与重现

第26章 历史:流变与重现(4/5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臣父”式的制度与文化自然也就不灵,民主不能不成为一新的社会理方式和公众政治信念。

中国人要学习运用民主,发展民主必须注意本土路径和本土经验。中国古人没有民主,但有民主因素。设谏官,就是设立反对派。注意“揭贴”(古时监察官揭发不法官吏的一文书),就是倾听民意。朝廷还有过权力制衡机制,在汉、唐时代尤其得好些。唐代的中央政府设三省:中书省立法,尚书省行政,门省负责监督,也是三权分立。皇帝的指示,由中书省草拟,由门省审。门省觉得不对的可以驳回,叫“封驳”,皇帝拿它一办法也没有。

可见集权框架可以有民主的成分,正如民主框架也可能有集权的因素。现在有些西方国家,民主选举照常举行着,但投票率越来越低。为什么?因为老百姓觉得竞选资金,传媒宣传等等都越来越集权化了,被势集团暗中控制了,投票也没有什么用,胳膊扭不过大

读经典,重要的不是读结论,而是首先要读古人是在什么境中得了这些结论,以及这些结论在什么可能有效,在什么可能失效。

经典也会有盲区,受到意识形态的牵制,并不能够告诉我们一切,但可能留了一些可供利用的知识线索。

中国的汉语本甚至就是一个了解历史的资料宝库。你看,汉字中有那么多“竹”字旁的字,可见当时黄河域的竹很普遍,植被是很丰富的。还有“财”、“赊”、“贿”、“赈”、“账”等与钱财有关的字,都以“贝”为首,可见古代中国人使用过币钱。但那么多贝壳是从哪里来的?可能的况是,那时黄河中、上游也是域繁多,贝壳并不难找。但后来况发生了变化。成语“泾渭分明”,说明当时这两条河至少有一条变浑浊了,开始有失了。这都是了解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重要蛛丝迹,应该在脑里活跃起来。

钱穆在农村生活过,认为农耕社会里“鬼”多,原因是农民习惯于定居,房一住几代人,家一用几代人,甚至摆放的位置也很少改变。在这样一个恒常不变的生活布景里,很容易让人回想起往事和亡人:当年的他或者她,历历如在目前,如何起床,如何梳,如何咳嗽,如何行……神思恍惚之际,冒幻觉,“鬼”就来了。

我在乡当知青的时候,农民说城里人“火焰”,乡人“火焰低”,所以乡人容易看见鬼。其实,所谓“火焰”,就是城里人教育程度,理思维加,生活场景变化多,习惯于动,搬房,搞装修,家换代,能够引起回忆和幻觉的象场景大量消失,鬼也就不知到哪里去了。老宅里容易闹鬼,新房不大容易见鬼,看来同样符合钱穆指的条件:期定居。

虽然在钱穆的书里只是一笔带过,但也许比他有些大结论更为重要。我喜他这一依托生活经验来解读历史细节的方法。有人说过,史学就是文学。这说法不是没有理。读史学也要像读文学一样,要重视细节,要验和理解生活。

据说对“知识分”有两理解,一是法国式的理解,一国式的理解。

法国式的理解调知识分要关注公共事务,常常要超越自己的专业范围充当社会良知,这大概是从左拉开始的传统。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